當弱勢變成一種市場
‧動腦 2005/05/18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格來說﹐美國同性戀電視頻道的出現﹐主因是非異性戀觀眾已形成一個明確的市場﹐至於對非異性戀群體處境的改善﹐恐怕非所問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文/魏玓(魏玓為淡大大傳系助理教授﹑媒體改造學社社員)】
弱勢群體到底需要媒體為他們做什麼﹖
特定頻道的服務﹐帶來的究竟是不同性取向群體之間更大的隔閡﹐
還是相互了解呢﹖
最近美國出現了兩個以非異性戀群體(同性戀﹑雙性戀與跨性別)為對象的電視頻道。一個是由美國兩大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康卡斯特(Comcast)和考克斯(Cox)所提供的「這兒」(Here)頻道﹐觀眾以訂閱付費的「隨選視訊」(video on demand)方式收看。另外一個則由大型媒體集團維康(Viacom﹐旗下擁有CBS電視網﹑MTV頻道和派拉蒙片廠等)製作的一般有線電視頻道「標幟」(Logo)。
美國大型媒體企業開闢這樣的服務﹐雖然也引發一些爭議﹐但相對於台灣主流媒體對同性戀的強烈偏見﹐美國社會的態度﹐還是開放許多。不過﹐要說這些媒體有心改善非異性戀群體的處境﹐卻也太過高估。維康的一位主管坦率直言﹕「到了今天﹐這不過是個生意。我們提供服務給這些觀眾﹐然後從中賺錢。」
相對而言﹐「這兒」的製作人柯里奇曼(Paul Colichman)比較不那麼「往錢看」。他覺得同性戀族群長期以來﹐不能一樣享有正常娛樂內容﹐所以他們要做這個頻道。他強調﹐「我們不是總在酒吧尋找陌生人性交﹐我們通常是跟伴侶待在家中﹐修理漏水的天花板﹐或是把生病的貓咪送去獸醫院。」
不過﹐弱勢群體到底需要媒體為他們做什麼呢﹖提供他們跟主流媒體一樣的娛樂內容﹐只是把裡面的異性戀關係﹐都改成同性戀關係﹖特定頻道的服務﹐帶來的是群體間更大的隔閡﹐還是相互了解﹖讓主流媒體對同性戀的態度更開放﹐或者製作更多探討性取向問題的節目﹐不是更能打破主流社會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﹖嚴格來說﹐美國同性戀電視頻道的出現﹐主因是非異性戀觀眾已形成一個明確的市場﹐至於對非異性戀群體處境的改善﹐恐怕非所問矣。
這讓我們想起台灣的客家和原住民頻道。客家和原住民觀眾是相對弱勢的族群﹐於是政府各給了一個專門頻道。這兩個頻道雖然不被用來賺錢﹐但是顯然具有高度政治利益。頻道內容大多與主流媒體相同﹐只是換了發音的語言。這樣的設計﹐真的促進了族群平等與互相了解嗎﹖在政客眼中﹐或許也只不過是「政治市場」。
【◎本文轉載自動腦雜誌2005年5月號 第349輯!
魚的半調子@2005轉帖
留言列表